公元200年大事记

首页标题    汉朝    汉朝之东汉    公元200年大事记






200年大事记





【历史纪事】
衣带诏
      曹操迎接并护送天子迁都至许县。这一举措使得曹操与车骑将军董承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当时,董承对外宣称自己接受了藏于汉献帝衣带中的密诏,意图联合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以及吴子兰等人共同谋划刺杀曹操。这一计划被他们视为匡扶汉室、清除权臣的关键之举。 然而,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这个秘密的谋杀计划不幸泄露了出去。曹操得知此事后迅速采取行动,将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逮捕并处死。同时,为了斩草除根,曹操还下令杀害了董承的女儿——董贵人。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一场针对曹操的暗杀阴谋的失败,也进一步巩固了曹操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权力。

 

刘备投奔袁绍
      公元200年,即建安五年的春天,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衣带诏事件爆发。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局势的动荡。 当时,曹操决定亲自率军东征刘备。在激烈的交战中,刘备不幸战败,而他的得力将领关羽也被曹操的军队所擒获。面对这样的困境,刘备不得不选择逃亡,他一路奔向青州。青州刺史袁谭与刘备有着特殊的渊源,之前刘备曾举荐袁谭为茂才,因此当刘备前来投奔时,袁谭立即率领着自己的部队热情迎接。随后,刘备跟随袁谭来到了平原地区,并派人将自己现在的处境告知了袁绍。 得知消息后的袁绍十分重视,他特意从邺城出发,行程二百里来迎接刘备。袁绍对刘备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共同商讨未来的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刘备那些在战斗中失散的士兵们也逐渐重新集结到了这里,这为刘备日后的重整旗鼓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孙策平定豫章庐陵
       公元200年,即建安五年春天,孙策在199年的千里远征中接连击败刘勋和黄祖,成功占领了庐江地区。随后他从江夏向东挺进豫章,在江西新建县北部的椒丘驻扎军队。面对即将到来的关键战役,孙策对虞翻说道:“华歆虽然名声显赫,但在谋略上绝非我的对手。如果他不肯早日归顺,一旦战事爆发,生灵涂炭的局面将难以避免。你先入城,向他阐明利害关系。” 虞翻领命进城,与华歆见面并详细陈述了孙策的意思。权衡利弊后,华歆决定举城投降,避免了一场血战。 孙策随即派遣周瑜和孙辅前往占领庐陵。为了更好地管理新征服的领土,孙策从豫章郡划出一部分设立了庐陵郡,并任命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同时,他留下周瑜镇守巴丘这一战略要地。此外,孙策还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负责治理海昬,并督率各将领抵御刘磐的侵扰,确保该地区的安宁。 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孙策逐步控制了江东地区(扬州江南全部)、江北部分地区(杨州江北大部)以及荆州江夏郡东部。他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大,成为一方霸主。曹操闻知孙策平定江东的消息后,不禁感叹道:“这个勇猛的年轻人确实难以匹敌啊。”为了稳定局势并与孙氏家族建立联系,曹操提出将自己的堂妹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同时打算让自己的三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此外,他还以礼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和孙翊,并命令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以此来巩固孙策的势力,显示对其的认可和支持。

 

孙权攻陈登于匡琦
     广陵太守陈登是陈瑀的侄子,他将治所设立在射阳。此前,孙策率军西征刘勋和黄祖之时,陈登暗中派遣密使,向严白虎的残余势力发放印绶,意图培植力量以图成为孙策后方的隐患。这背后的原因在于陈登想要为之前陈瑀被孙策军队击败一事复仇。 当孙策结束西征返回后,便派遣弟弟孙权进攻陈登。陈登退守至匡琦城(位于汉代射阳县北部)。在初次交锋中,孙权的先头部队刚刚下船尚未列阵就被陈登率领的步骑兵打乱,不得不狼狈撤退。随后,孙权集结主力再次发起攻势,陈登退回匡琦城内坚守,并派出陈矫前往曹操处求援。 陈矫见到曹操后,陈述道:“我们广陵虽是一个小郡,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若能得到您的救援,敝郡将成为您在东方的坚固屏障,不仅能够挫败吴国北上的企图,还能确保徐州地区的长久安定。这样一来,您的威名将传遍四方,仁德之名也将远播,那些尚未归附的地方也会闻风而动,纷纷来投。此举既能彰显美德,又能增强威望,正是王者应有的作为。” 曹操听后十分欣赏陈矫的见识,有意留他在身边效力。但陈矫表示:“我因郡县遭受侵略,才奉命四处奔走求援,即便不能像申包胥那样成功请来救兵,也绝不会忘记弘演般的忠诚。”最终,曹操决定派兵救援。然而,在援军尚未抵达之际,陈登已提前布置好计策。他命令士兵在救兵必经之路上每隔十步堆放柴草,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夜晚时分,这些柴草被点燃,火光冲天照亮四周。孙权误以为曹军大部队已经赶到,顿时惊慌失措,急忙解除对匡琦城的包围撤退。陈登见状,立即率领城中守军出击,一举击溃了孙权的军队,迫使孙权败退回江东。这一战充分展现了陈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孙策遇刺孙权继立
       孙策在历经无数征战后,成功地将江东地区完全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此时他听闻曹操与袁绍正在北方激烈交战,便暗中积极筹备军事力量,精心部署将领,计划率军渡过长江向北进发,直捣许都,迎接汉献帝,以图成就一番霸业。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曹操的军营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曹操麾下的众位将领无不感到震惊和忧虑,担心孙策此举会打乱现有的战略格局。然而,谋士郭嘉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冷静地分析道:“孙策刚刚平定了江东,所击败的皆为一时之豪杰,他确实是一位能够令人心甘情愿为之效命的英主。不过,孙策此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常常独自出行,不设任何防备。即便他带领着千军万马前来中原,实际上就如同孤身一人深入敌境般危险。如果能派遣刺客埋伏袭击,那么对付他就如同应对一个普通的敌人一般简单。依我之见,孙策很可能会死于无名小卒之手。” 郭嘉的这番话虽然看似轻视孙策,但却准确地指出了孙策性格中的缺陷,也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伏笔。这种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也体现了郭嘉作为谋士的卓越才能。
      孙权进攻广陵时遭遇陈登的顽强抵抗,最终未能取得胜利。在此之后,孙策率领军队驻扎在丹徒,静候粮草运输齐备,准备北渡作战。一日,孙策在丹徒山中狩猎,不料却遭到自称是许贡门客的刺客刺杀,身负重伤。伤势过重的孙策自知时日无多,便紧急召来张昭等人,对他们说道:“中原地区纷争不断,混乱不堪。而我们吴越之地拥有众多百姓,凭借三江天险,足以静观其变,看天下大势如何发展。希望你们能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当时,张昭等人都认为孙策会把兵权交给性格与他相似的三弟孙翊。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孙策却将二弟孙权叫到跟前,亲手为他佩戴上印绶,并语重心长地对孙权说:“统帅江东的大军,在战场上决一死战,与天下豪杰争夺高低,这方面你不如我。但是,选拔贤能之人,任用有才之士,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保卫江东这片土地,这一点我却不及你。你要千万谨慎,切不可贸然领兵北渡中原作战。”孙策深知孙权在军事指挥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对他千叮万嘱,希望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重用人才,稳固江东的局势。 孙策也担心孙权难以胜任治理江东的重任,于是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并且郑重地嘱咐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能承担起保卫江东、克敌制胜的重任,那么先生您就可以取代他的位置。如果实在无法做到这些,先生您也可以慢慢地向西返回家乡,不必为此事牵肠挂肚。”当夜,一代英雄孙策就去世了。张昭强忍悲痛,扶着孙权巡视军队,稳定军心。随后,他又将孙权继位的消息上报汉室朝廷,并传达给下属官员,让整个江东地区知晓这一重大变动。
      曹操在得知孙策去世的消息后,心中萌生了征讨江东的念头。他向张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张纮是199年孙策派遣至许都的使者,并被留任为侍御史。曹操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趁着孙策猝死、江东局势未稳之际出兵。 然而,张纮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打江东,不仅违背了传统的道德准则和道义,而且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进攻失败,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还会使双方结下深仇大恨,从而彻底破坏以往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因此,张纮建议曹操不如借此机会对江东表示友好,以巩固彼此的关系。 曹操听取了张纮的意见,认为这个建议非常明智。于是他上表朝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并让其接替担任会稽太守,以此来稳定江东局势。同时,曹操也试图争取张纮的支持,希望他能投靠自己,甚至承诺任命张纮为九江太守。 但是,张纮心中始终铭记着孙策昔日对自己的恩情。他一直想着回到江东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不愿意背叛故主。因此,当曹操提出这一要求时,张纮以身体有病为由坚决推辞了这个任命。 曹操见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他转而想让张纮回江东去辅助孙权,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孙权归顺自己。最终,曹操派张纮返回江东担任会稽东部都尉,希望能够借助张纮的影响,实现自己对江东的掌控。。
      孙策英年早逝之时,周瑜正担任中护军一职,镇守在巴丘。闻此噩耗,他立刻率领部队迅速赶到吴郡,与长史张昭共同执掌各项事务,稳定江东局势。与此同时,吕范也从鄱阳火速赶回,辅助年轻的孙权处理各种复杂局面;而程普等将领则率部征讨那些不服从孙权指挥的地区。 孙暠(孙策的堂兄弟)试图趁机聚集部队夺取会稽郡。面对这一威胁,虞翻派人向孙暠传达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我们敬爱的讨逆将军孙策不幸离世,但他的遗志应由被举为孝廉的孙权继承并发扬光大。我和郡中的吏士们将坚定地守护城池,誓死捍卫孝廉的权威,绝不容许任何破坏稳定的行径发生。请您慎重考虑利弊得失。”孙暠听闻此言后,明智地选择了退兵。 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对儿子能否稳固掌控江东局势深感忧虑,于是询问众位将领的看法。董袭率先站出来慷慨陈词:“江东凭借天然险峻的山川地势,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讨逆将军孙策生前以仁德治军,在民众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如今讨虏将军孙权继任,无论大小事务,部属们都愿意效忠听命。长史张昭在内主持大局,像我这样的将领在外以武力辅佐,可谓得天时、占地利、拥人和,一切都不必忧心忡忡。”这番豪言壮语令在场众人深感认同,纷纷点头称是。
    孙策(公元175年-200年),字伯符,出生于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他是东汉末年著名武将孙坚的长子,同时也是后来建立吴国的孙权的兄长。作为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重要军阀,孙策不仅是汉末群雄之一,更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 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孙策被赋予了“小霸王”的绰号。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英勇善战,更反映了他那不羁的性格与非凡的气魄。为了继承父亲孙坚未竟的事业,孙策曾暂时屈居于袁术麾下。然而,随着实力的增长和个人抱负的驱使,他最终选择脱离袁术,独自率军征战,逐步统一了江东地区。 不幸的是,在一次狩猎活动中,孙策遭遇刺客袭击受伤。尽管当时并未立即致命,但这次暗杀事件还是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在他去世后,其弟孙权继承了他的基业,并在称帝之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以表彰他对吴国建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孙策为人志向远大,胸怀广阔。他不仅勇猛善战,还非常注重军队纪律,确保部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秩序和高昂的士气。同时,孙策善于识人用人,能够吸引并留住众多贤才良将。无论是曾经追随其父孙坚的老将如程普、黄盖、韩当等,还是后来加入的新秀如张昭、张纮、周瑜、吕范、太史慈、虞翻等人,都在他的麾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凭借着这样一支忠诚且强大的团队,孙策才能够从最初在丹阳招募不到三百人的弱小势力,发展成为占据江东六郡的强大军阀,所到之处无不攻无不克,深受百姓爱戴。 孙策的个人魅力也十分出众,他容貌俊美,性格开朗幽默,待人宽厚大方,乐于听取他人意见。因此,无论是士兵还是普通民众,只要见过孙策的人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愿意为其效忠乃至赴汤蹈火。孙策心中一直怀揣着进军中原的宏伟蓝图,渴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功立业。他那超凡脱俗的英雄气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使得他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 综上所述,孙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为家族延续了勇敢正义的传统,也为后来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为汉室效力时还是在开创吴国的过程中,孙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堪称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 以上便是关于孙策生平事迹及成就的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段文字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

       公元200年,即建安五年二月,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袁绍正式发布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在这份檄文中,袁绍对曹操进行了严厉的指控。 袁绍指责曹操怀有豺狼一般凶残贪婪的野心,在暗中包藏祸心和阴谋诡计。他指出曹操妄图动摇东汉王朝的根基,就像要扭曲和折断大厦的栋梁一样,使汉室变得孤立无援、日益衰弱。而且曹操还大肆排除异己,迫害忠良之士,只要是不利于他扩充势力、实现自己霸业的人,都会遭到他的打压与陷害。袁绍认为曹操这种种行为都是在为了一己私欲成为称雄一方的枭雄。这一檄文的发布,也标志着袁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双方即将展开一场激烈的争斗。


白马之战
       公元200年,即建安五年的三月,袁绍率大军进抵黎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浚县东北部),并派遣麾下的大将颜良进军包围了白马,对东郡太守刘延发起猛烈进攻。这一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袁绍的主力部队能够顺利渡过黄河,向南推进。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刘延急忙向曹操求援。 四月,曹操为了消除侧翼的威胁,决定北上救援刘延。此时,曹操的谋士荀攸献上了一条妙计。他建议曹操先佯装要在延津(今河南汲县东部)渡河,做出一副要袭击袁军后方的姿态,以此来引诱袁绍分散兵力前往延津。与此同时,曹军则可以秘密地轻装疾行,直奔白马,以迅雷不及耳之势突袭颜良军队,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开始实施这个计划。果然不出所料,袁绍中计,分出一部分兵力向西挺进延津。而曹操则迅速率领精锐部队向着白马进发。当距离白马只有十余里的时候,颜良才猛然发现曹军的真实意图,顿时大为震惊,仓促之间组织迎战。 在战场上,曹操派出将军张辽和关羽作为先锋率先出击。关羽一马当先,跃马驰骋于阵前。他目光如炬,在万军丛中一眼就认出了颜良所在的指挥位置——那里飘扬着大将专用的旗帜与华盖。只见关羽毫不畏惧,策马直冲过去,在敌军重重包围之中,以惊人的武艺刺杀了颜良,并割下其首级凯旋而归。 看到主将被杀,袁军瞬间陷入混乱,曹操趁机下令全军冲锋。曹军士气高涨,如汹涌波涛般席卷而来,袁军则大败溃散。就这样,曹操成功解除了白马之围,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彰显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体现了谋士荀攸的战略眼光以及将领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延津之战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白马之战成为了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篇章。当时曹操巧妙地运用了佯攻战术,在白马之战中成功迷惑了袁绍,使袁绍误以为曹操的主攻方向是白马,于是他将前锋部队沿河向西面的延津进发,以应对可能到来的进攻。 实际上,曹操率领军队迅速返回了延津,并在白马以西二十里、南五十里的南阪下扎营建立营寨。这个营寨位于距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防洪堤坝南侧,这一地理位置的选择十分巧妙。由于地势和视线的遮挡,当曹操派出侦察人员探查袁军动向时,袁绍却无法看到曹军的确切位置。起初,侦察人员报告说有五六百骑兵出现在路上,随后又回报骑兵数量有所增加,步兵更是多得难以计数。然而,曹操并没有被这些情报所动摇,他下令让骑手们卸下马鞍,让战马休息,静观其变。 与此同时,白马的运输车队正停靠在堤坝北侧,正好处于袁绍军的视野范围内。曹操的一些将领看到袁军骑兵数量众多,心中感到不安,纷纷建议退回营寨进行防守。然而,军师荀攸坚决反对:“这正是我们的诱敌之策,怎能轻易放弃。”他深知曹操的战略意图,明白此时坚守阵地的重要性。 果然,袁绍的骑兵主将文丑与刘备率领着五六千骑兵相继赶到。随着袁军骑兵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开始分散开来,四处劫掠物资。就在这一刻,曹操果断下令让士兵们上马。尽管曹操手下的骑兵不足六百人,但个个训练有素、士气高昂。他们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敌军,瞬间打乱了袁军的阵脚。经过一番激战,袁绍军大败而归,文丑也在战斗中阵亡。这场胜利不仅展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经典的一战。


官渡之战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的对抗异常激烈。尽管曹军在白马、延津两次击败袁军,但袁绍的大军依然连营推进,东西绵延数十里,依沙堆扎营,形成庞大的军事阵势。这种情况下,整体局势对曹军仍然极为不利。曹操不得不选择退守官渡,而袁军则集结于阳武,双方在此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 随着战争的持续,曹军粮草逐渐告罄,形势愈发严峻。此时,袁绍的一位重要谋士许攸因献计偷袭许都未被采纳,且其在河北的家眷因犯法被捕,心生不满,毅然决定投奔曹操。许攸的到来为曹操带来了关键的战略建议——袭击乌巢,这里是袁军存放粮草的重要基地。 曹操听闻此计后大喜过望,跣足出迎,亲自迎接这位重要的投诚者。随后,他迅速做出部署,亲率五千精锐步骑,全军将士衔枚疾进,马匹勒口无声,换上袁军军装,趁着夜色从小路悄悄接近乌巢。到达目标地点后,曹操下令四面放火,袁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淳于琼率部死守营地,试图抵抗曹军的进攻。 袁绍得知乌巢遇袭的消息后,紧急派遣援军前往救援。然而,曹操的将领们见敌军骑兵逐渐逼近,请求分兵抵御,曹操却坚定地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除非敌人已经攻到背后,否则不必分兵。”于是,士兵们拼死奋战,最终成功击溃袁军,斩杀淳于琼,并焚毁了袁军的所有粮草。 与此同时,袁绍认为这是攻破曹操大营的绝佳时机,因此只派出少量兵力支援乌巢,而将主力部队用于围攻曹操主营。然而,由于曹操早有准备,预留了精锐兵力,使得大营得以坚守。当乌巢战败的消息传来时,袁军士气低落,大将张郃、高览等人纷纷率部投降曹操,袁军全线崩溃。袁绍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军逃回黄河以北。 这场战役以曹军的全面胜利告终,不仅坑杀了七万余名袁军俘虏,更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刘备投奔刘表
      公元200年,即建安五年的秋天七月,汝南地区黄巾军的首领刘辟等人背叛了朝廷,转而归附了袁绍。这一举动引起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动荡。 袁绍见此情形,立即派遣刘备率领军队与刘辟一同在许都以南进行军事行动,意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给曹操施加压力。此时,关羽得知刘备的动向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曹操,前往投奔刘备,希望能够再次辅佐这位旧主。 刘备得到关羽的支持后,迅速带兵前往汝南,并且联合了当地黄巾军残余势力的领袖龚都。两股力量汇合之后,队伍人数达到了数千人之众。曹操闻讯后,紧急派遣大将蔡阳前去镇压。然而,在激烈的战斗中,蔡阳不幸被刘备所率领的联军击败并斩杀。 面对这一局势,曹操再次调遣精锐部队,由曹仁统领前来攻打刘备。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未能取得胜利,最终选择撤退,带领部下投奔了荆州的刘表,寻求庇护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也展现了英雄人物在乱世中的抉择与担当。


孙权平定李术叛乱
     公元200年,孙策不幸离世后,李术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不再听从孙权的指令。李术不仅拒绝臣服于孙权,还接纳了许多从孙权那里逃亡过来的人。面对孙权要求归还这些人的正式信函,李术公然回应道:“有德行的人自然会前来归附,无德之人则会被背弃,这些人既已来到我这里,便不应再送回去。” 这一挑衅行为激怒了孙权,在同一年,孙权便率军攻打位于皖城的李术。李术选择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并向曹操求援。然而,曹操并没有出兵相助。随着围攻时间的延长,城内粮食逐渐耗尽,情况变得极为惨烈,甚至出现了妇女将泥丸捏成团吞食以充饥的悲惨景象。 最终,孙权成功攻破皖城,屠城并斩杀李术,将其首级悬挂在城头示众。战后,孙权将李术部下的三万多人迁徙到其他地方进行安置。这场战役充分显示了东吴政权在巩固内部统治方面所采取的坚决手段。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4日 18:32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