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东汉末年黑山军首领(185--205年)

首页标题    汉朝    汉朝之东汉    张燕~东汉末年黑山军首领(185--205年)






张燕




时代:东汉

全名:张燕
别名:褚燕、张飞燕

身份:黑山军首领(185--205年)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常山真定
官职:平北将军
爵位:安国亭侯

主要成就:领导黑山军起义


个人简介

       张燕(生卒年不详),本姓褚,是常山真定(现今河北省正定县南部地区)人士。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中,他成为了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黑山军首领。 张燕以其非凡的个人能力而闻名,他不仅武艺高强、身手矫健,而且反应敏捷,在军队中被士兵们赞誉为“飞燕”,这一称号充分体现了他在军事行动中的卓越表现和过人之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张燕率领着黑山军,在中原大地活跃,成为了当时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这场战役改变了当时的军事格局。在这场大战中,张燕审时度势,最终选择归顺曹操。由于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局势准确的判断,曹操对他十分赏识,任命他为平北将军,并且赐封他为安国亭侯,以表彰他的贡献。这标志着张燕从地方割据势力转变为魏国的重要将领,也使得他所率领的黑山军正式融入了曹魏集团之中。 在他去世后,其子张方继承了他的爵位,继续在魏国朝廷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延续着家族的荣耀。

【人物生平】
拥为首领

        张燕原名褚燕。中平元年(184年),一场震撼天下的黄巾起义爆发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褚燕聚集了一群热血少年,在山水间辗转作战。他们从一个小团体开始,经过一系列战斗和招募,待回到真定这个地方时,部众已经发展到一万多人的规模。

        中平二年(185年),博陵(今河北蠡县)有一位名叫张牛角的人也拉起了一支队伍,他自称将军,同样投身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之中。当时,褚燕与张牛角所率领的两支队伍相遇后决定合兵一处,共同对抗官府势力。褚燕非常敬重张牛角的能力和威望,推举他作为首领,一同进军攻打瘿陶(今河北宁晋县)。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张牛角不幸被流箭射中,身负重伤。临终前,他命令自己的部下尊奉褚燕为新的首领。张牛角死后,众人一致拥戴褚燕为首领。为了纪念张牛角,褚燕改姓张,从此便称为张燕。 这段历史记载不仅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更展现了英雄豪杰们在乱世中的崛起与传承。张燕凭借自身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成功地将两支队伍融合在一起,并且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号称飞燕
     张燕因其身形轻盈敏捷,如同飞燕一般,又骁勇善战,因此在军中被将士们亲切地尊称为“飞燕”。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张燕的部队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与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的叛匪建立了联系,这些地区的众多小股势力纷纷归附于他。其中较为著名的头领如孙轻、王当等人,都带着自己的部众投奔到张燕麾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张燕的部众人数迅速增长至近百万人,声势浩大,号称“黑山军”。 当时,黄河以北的各郡县饱受侵扰,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然而,朝廷却因种种原因无力派遣足够的兵力进行围剿。面对这一局面,张燕采取了一项明智的举措,他派出使者前往京城洛阳,向朝廷呈递降书,表达了归顺朝廷的意愿。 汉灵帝考虑到当时的局势,接受了张燕的归降请求,并授予他平难中郎将的官职,使他负责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行政及治安事务。此外,张燕还获得了每年向朝廷推荐孝廉的权利,并可以派遣计吏到洛阳汇报当地情况。这不仅体现了朝廷对张燕的信任,也为该地区恢复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此之后,张燕再次进犯河内地区,甚至一度逼近京师。为了应对这一紧急情况,朝廷任命朱儁为河内太守,率兵击退了张燕的进攻,成功保卫了京师的安全。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


与绍征战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这一举动引发了天下诸侯的强烈不满。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一时之间烽烟四起。在此背景下,张燕率领他的部队积极投身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反董斗争中,与各路诸侯结成联盟,共同对抗董卓势力。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展开激烈角逐。张燕出于战略考虑,派遣部将杜长等人率军援助公孙瓒。尽管如此,联军最终还是被实力强大的袁绍击败,导致张燕麾下的部分士兵开始动摇,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

     初平四年(193年),袁绍继续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成功剿灭了境内的黑山军叛乱势力。随后,他联合吕布以及张燕所统领的主力部队和包括四营屠各、雁门乌桓在内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在常山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此时,张燕麾下拥有数万名精锐步兵和数千匹战马,战斗力不容小觑。双方激战持续十余天,战场上血流成河,虽然张燕军队遭受重创,但袁绍一方也消耗巨大,最终两军各自收兵休整。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再次集结大军向公孙瓒发起进攻。面对强敌压境,公孙瓒急忙派遣其子公孙续向昔日盟友——黑山诸帅求援。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张燕响应号召,与公孙续共同率领十万大军分三路驰援公孙瓒。然而,在救援途中,公孙瓒却采取了一项冒险策略:他秘密派遣使者给儿子公孙续传递紧急指令,要求其“碎首于张燕”,并让张燕带领五千精锐骑兵前往北方低洼地带设伏,准备以火光为信号配合自己从城内出击夹击袁绍军队。不幸的是,这封至关重要的信件被袁绍截获。袁绍利用这个情报巧妙设局,故意点燃烽火诱使公孙瓒出城迎战,结果落入袁绍预先布置好的包围圈,遭遇惨败。最终,走投无路的公孙瓒选择自焚身亡,结束了这场悲剧性的战争。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揭示了谋略与决策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投降曹操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成功平定了河北地区的袁氏集团。这一年四月,曹操做出了战略性部署:他留下大将曹洪继续对邺城发起猛烈攻势,而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尹楷。经过一番激战后,曹操顺利击败了尹楷,并班师回朝。 在此期间,张燕派遣使者前来拜见曹操,表达了愿意派兵协助曹操进攻袁氏兄弟的意愿。曹操非常重视这一盟友的支持,于是任命张燕为平北将军,以表彰他对曹操统一大业的帮助。此举不仅增强了曹操军队的实力,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曹操深知,在乱世之中,获得可靠的盟友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而张燕及其部队的加入无疑为他的霸业增添了重要砝码。
    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的四月,张燕率领其麾下的十余万部众前往邺城向曹操投降。这一举动对于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张燕所统帅的这支庞大的队伍,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深知接纳并妥善安置张燕及其部众的重要性。因此,曹操接受了张燕的投降,并且为了表彰张燕归顺的行为,曹操上表朝廷,朝廷随后册封张燕为安国亭侯,赐予他五百户的食邑。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曹操的宽广胸怀和政治智慧,也彰显了他对稳定局势、吸纳人才的重视。此举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周边其他势力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家庭成员】
儿子:张方,袭爵安国亭侯。
孙子:张融,张方之子,袭爵安国亭侯。 
曾孙:张林,初任门下通事令史,后协助赵王司马伦篡位,被任命为尚书令、卫将军,封郡公。不久被司马伦所杀。
史载>《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2日 22:2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