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角~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黄巾起义领导人(184年)
张角
时代:东汉末年
本名:张角
别名:大贤良师、天公将军
兄弟:张宝、张梁
民族:汉
出生地: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生卒:184年
主要成就:创立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
信仰:太平道
个人简介
张角(约公元?-184年),出生于冀州巨鹿郡(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太平道首领,黄巾起义的领导人。他自称为“大贤良师”,并封自己为“天公将军”。 张角出身于巨鹿,最初以传授弟子法术和咒语的方式创立了太平道。随着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他开始利用符水治疗病人,并以此赢得了许多信徒的信任与支持。在青州(今山东西北部及胶东半岛)、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幽州(今河北东部及辽宁部分地区)、冀州(今河北中部及南部)等八州范围内,张角成功发展了数十万信徒。这些信徒不仅来自底层民众,还包括一些对现状不满的知识分子和地方豪强。 为了更好地组织信徒,张角将他们整编成一支有纪律的队伍,并在各地传播口号,预谋起事。
中平元年(184年),原本负责策划起义的渠帅马元义不幸被捕并遭杀害,这一事件迫使张角提前发动了黄巾起义。他号召三十六万部众同时起事,迅速席卷多个州郡,给东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由于缺乏军事经验以及面对强大的官军围剿,张角最终被北中郎将卢植击败,被迫退守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同年秋冬之际,张角病逝于广宗。
张角的一生主要围绕着两件大事展开:一是创立太平道,二是发动黄巾起义。太平道被视为道教正式形成的开端,其教义和仪式对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黄巾起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名义发动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它不仅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还加速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最终促使东汉王朝走向覆灭。这场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和宗教发展的关键节点。
【人物生平】
贤良传道
张角出身于河北巨鹿,他深受黄老学说的影响,并且对这种古老而神秘的道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信仰。凭借着对法术和咒语的研究与掌握,张角开始广收门徒,逐渐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太平道,并自称为大贤良师。 最初,张角在魏郡(现今涵盖河北临漳县、魏县以及山东冠县、莘县等地区,还有河南北部的部分区域)积极传播太平道的思想。他以独特的符水咒说为人们治病。许多患者在饮用经过他念诵咒语后的符水后,在跪拜忏悔的过程中竟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些被治愈的人们将张角视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对其敬仰有加。 同时,张角派遣众多弟子前往各地游走传教,宣扬他的事迹和太平道所倡导的理念。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太平道的信徒数量迅速增长至数十万人之多。这些信徒广泛分布于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今湖北、湖南)、扬州(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兖州(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和豫州(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各个州郡。他们无一不听从张角的号令,将张角奉若神明。 然而,当时各郡县的地方官员却未能察觉到张角背后的真正意图。相反,他们认为张角善于教化百姓,使得民众纷纷归心,这反而让张角的势力得以进一步发展扩大。
黄巾起义
为了便于起义行动的组织与管理,张角将追随他的信徒们分为三十六方。每一方都是一支独立的军队,他任命渠帅作为各方的将领。其中,大方统率着万余人的庞大队伍,小方则有六七千人不等。最初,张角计划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发动起义。他在各地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以此来号召民众。同时,他还指示信徒们用白土在都城洛阳和各州郡官府的墙壁上标记“甲子”二字,作为起义后攻击的目标。 张角还派遣了荆扬二州的大方渠帅马元义,将数万名信徒聚集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并派他前往洛阳联络宫廷中的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作为内应。双方约定在三月五日同时从内外发起行动。然而,张角的弟子济南人唐周向朝廷告发了他们的谋划。随后,马元义在洛阳被捕,并被处以车裂之刑。汉灵帝下令诛杀了宫廷内外数千名张角的信徒,并在全国范围内抓捕太平道的主要首领。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张角深知事情已经败露,于是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他杀牲祭天,正式宣布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三人共同号令麾下的三十六万部众,于同一天起事。由于起义军头戴黄色头巾作为标志,因此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黄巾军”。 黄巾军所到之处,焚烧官府建筑,劫掠豪强地主的坞堡,各地州郡的守军无力抵抗,纷纷陷落,许多官员被迫逃亡。安平王刘续也被黄巾军劫持至广宗囚禁。短短十天左右的时间内,全国多地纷纷响应,京师洛阳震动极大,整个汉朝政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黄天已死
,即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一场规模宏大的起义爆发了。为了平定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叛乱,朝廷任命北中郎将卢植为统帅,率兵前往镇压。而此时,卢植的弟子刘备也响应号召,率领自己的部队加入了讨伐张角的行列。 在与黄巾军的交战过程中,卢植指挥得当,连连获胜,斩杀敌人数以万计。他逐渐将张角等人逼退至广宗(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威县东部)。为了攻克这座坚固的城池,卢植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在城外修筑高墙、挖掘深沟,并命人打造云梯等攻城器械。然而,在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卢植却遭遇了宦官的诬陷,被押送回京城洛阳,改由东中郎将董卓接替他的职务。与此同时,朝廷从张角那里赎回了刘续并将他处死。 董卓接手后不久便在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市西北部)遭到张宝的重创。面对这一困境,汉灵帝迅速调整策略,派遣左中郎将皇甫嵩继续执行讨伐任务。同年八月,皇甫嵩抵达前线时,张角因病去世,但其弟张梁继承兄长遗志,带领着广宗的黄巾军顽强抵抗。尽管如此,皇甫嵩仍然坚持作战长达两个月之久。 为了打破僵局,皇甫嵩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战术。他下令全军休整,使得黄巾军放松警惕。当夜幕降临,黄巾军陷入懈怠之时,皇甫嵩秘密召集士兵,于黎明前突袭张梁的大营。经过一整天激烈的战斗直至黄昏,皇甫嵩最终大获全胜,不仅斩杀了包括张梁在内的三万余名黄巾军战士,还成功攻破了广宗城。随后,皇甫嵩下令挖开张角的坟墓,剖棺戮尸,并将其首级送往洛阳献功。这一系列行动彻底粉碎了黄巾军在广宗地区的势力,也为平定这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另据三国时魏人鱼豢所著的《魏略》,张角是被人杀死的。】
【主要事迹】
创立太平道
在东汉末年的传教初期,张角最初遵循的是黄老道的传统。到了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年-公元172年),张角开始以神灵的名义传播教义,尊奉“中黄太乙”为至高无上的天神,并以《太平经》作为主要经典。这部经典不仅包含了深奥的哲理,还详细记载了法术和咒语,成为太平道信仰的核心指导。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这一称号源于《太平经》中的教诲:“柱天蚑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他以此自居,意在表达自己是引导民众走向太平盛世的导师。他的两位兄弟张宝和张梁则被称为“大医”,象征着他们能够治愈世间的疾苦。在他们之下,还有八位神使负责四方传教,以行善教化为名,广泛吸纳信徒。 张角从魏郡开始,逐步将太平道的教义传播开来。他手持九节杖,作为施行符祝的重要工具,宣称太平之气即将降临,太平盛世指日可待。他反对当时的剥削与聚敛政策,主张周济穷人、互相帮助,倡导一种互助互爱的社会理想。张角通过“跪拜首过,符水咒说”的方式为人疗病,以此吸引更多的信徒加入太平道,希望借此推动社会变革,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理想世界。
在两汉时期,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神学迷信氛围。这种现象不仅深刻影响了政治决策,也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便对“黑帝”这一神秘力量极为尊崇,并设立了“巫吏”这一特殊官职,专门负责与神灵沟通、主持祭祀等事务。到了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著名学者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的著作《春秋繁露》进一步将儒家思想与天人感应等神学观念相结合,使得儒学逐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大力推崇谶纬之学,亲自以国家名义颁布图谶,即通过解释经典中的隐喻来预测国家命运和人事吉凶。这一举措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纷纷效仿。自此,儒学与谶纬迷信、神仙方术紧密融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的积极倡导加上秦汉时期广泛存在的鬼神崇拜习俗,使得原始宗教思想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生活起居、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之中。与此同时,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局势日益动荡不安,朝廷内部派系林立、争权夺利不断;政府官员腐败成风,豪强地主横征暴敛,普通民众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愈发尖锐复杂。 更糟糕的是,在东汉安帝、桓帝、灵帝三朝期间,疫病肆虐全国,史书上屡有记载。面对如此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官府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显得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深受疫病折磨的老百姓只能寄希望于求助神灵庇佑或寻求各种方术治疗,这无疑加深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迷信风气。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张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以教主和巫医的双重身份积极展开活动。他不仅为饱受贫困和疾病折磨的老百姓们提供医疗救助,还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太平世道”蓝图,勾勒出一个充满希望与和平的理想社会。这种理想主义的号召力非常强大,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大量流离失所的流民和贫困农民聚集在太平道的旗帜之下。 特别是在河北地区,这里是张角传道的核心区域。东汉中后期,河北地区遭受了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和干旱等,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外,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巫文化和神仙方士文化传统,这为太平道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在短短十数年的时间里,太平道迅速发展壮大,信徒人数达到了数十万之众,遍布多个州郡,横跨八州。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领导这些信徒,张角精心规划,将各地的信徒分为三十六方,并任命渠帅作为各地方的首领。这一举措使得太平道从一个松散的原始宗教团体逐渐演变为具备完整宗教四要素的正式宗教组织,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起黄巾起义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掀起了震撼东汉王朝的农民起义。他自称为天公将军,向太平道三十六方部众发出号召,于同日共同起义。 这场起义的参与者头戴黄巾作为标识,因此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黄巾”或“蛾贼”。后世的历史学家也将这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称为“黄巾起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起义的实际爆发时间是在二月,但在此之前,张角已经精心策划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成功地将数十万太平道信徒整编为三十六个名为“方”的军事集团,这表明他早有起义的预谋。 按照最初的计划,张角定于三月五日起事,并派遣渠帅马元义前往荆扬二州,组织数万名信徒聚集到邺城。同时,为了扩大影响,张角还在各地散布起义口号,指示信徒在都城洛阳以及各州郡官府的墙壁上,用白土书写“甲子”二字,以此作为起义后的攻打目标。 然而,起义计划不幸被泄露。张角的徒弟唐周提前告发了他们的谋划。当时正在洛阳联络宦官、准备里应外合的马元义被捕,并遭到车裂处死。这一突发事件打乱了原有的部署,迫使张角不得不匆忙在北方冀州一带率先起事,从而拉开了黄巾起义的序幕。
虽然黄巾起义看似突然爆发,但实际上张角早已精心谋划和组织了很长时间。随着张角一声令下,太平道三十六方的信徒迅速响应,蜂拥而起,加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黄巾军所到之处,焚烧官府建筑,劫掠豪族地主聚居的坞堡,各地州郡纷纷陷落。就连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也在河北地区被黄巾军活捉,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东汉王朝。在不断的胜利中,黄巾军势力迅速壮大,其影响范围很快遍及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此时,黄巾军形成了三个主要的作战区域:一是位于今河南省的颍川地区(郡治禹州),二是河南熊耳山以南、湖北大湖山以北的南阳地区,三是张角兄弟直接指挥的河北地区黄巾军。这三大战区从南北两个方向对东汉都城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使东汉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为了抵御黄巾军的猛烈进攻,东汉朝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河南尹何进被晋升为大将军这一重要职位,并率领重兵驻扎在洛阳附近的都亭,以拱卫京畿安全。同时,东汉朝廷还在八个关键关口设立了都尉,进一步加强了洛阳外围的防御体系。 面对严峻的局势,汉灵帝颁布诏书,宣布大赦党人,此举旨在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稳定朝局。此外,朝廷还派遣北中郎将卢植率军前往河北地区讨伐黄巾军。各地的豪强地主也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纷纷组织地方武装力量配合官军对各地的黄巾势力进行镇压。 在朝廷军队与地方义军的双重打击下,各地的黄巾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短短数月间便被逐个击破。到了秋冬之际,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病逝,其弟张梁、张宝也分别在广宗和下曲阳两地被朝廷军队所击杀。至此,黄巾军的主力部队被东汉朝廷彻底镇压,标志着这场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宣告失败。 然而,黄巾起义的影响并未就此消失。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始终有大大小小的黄巾余党在各地坚持斗争,成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直到东汉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人物影响
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以及同一时期的五斗米道,由于具备了公认的宗教首领、统一的宗教经典、固定的宗教信仰和严密的宗教组织这四大宗教要素,被后世视为道教正式开端的重要标志。张角为传播太平道所制定的各种科仪,例如太平道乐等,对日后正统道教的发展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张角以太平道名义发动的黄巾起义,更是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黄巾起义是太平道对其经典《太平经》中所弘扬的太平信仰的一次重要践行。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消极无为的先秦道家思想开始向积极有为的魏晋道教转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黄巾起义不仅改变了道教的发展轨迹,也为后来如曹魏等封建王朝建立宗教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曹操在治理国家时,吸取了黄巾起义带来的社会动荡的教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政策。这种政策推动了后世道教上层追求出世修仙与下层倡导入世济民的宗教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虽然未能直接推翻东汉政权,但它对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一事件使得原本就已尖锐的宦官与士大夫集团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本已腐败不堪的东汉政治环境变得更加黑暗和动荡。 在黄巾军攻陷州郡的过程中,他们将矛头直指豪强地主,进行了猛烈的打击。战后,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量荒地,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东汉以来日益严重的土地恶性兼并问题,为后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奠定了基础。 黄巾起义还开创了中国农民起义运动借助宗教名义开展的先河。它利用太平道等宗教组织作为动员和凝聚力量的重要手段,这种模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宋元时期的白莲教、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等农民起义运动,在组织形式和思想传播方面都受到了黄巾起义的启发。 平定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朝廷深刻总结了失败教训,认为地方军事力量薄弱是导致局势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朝廷不得不将军政大权下放至地方,以增强各地的防御能力。然而,这一决策却意外地促使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的产生,各地势力崛起,各自为政,最终直接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为三国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二弟:张宝,与张角一同起事,自称地公将军,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被皇甫嵩率军斩杀于下曲阳。
三弟:张梁,与张角一同起事,自称人公将军, 中平元年(184年)十月被皇甫嵩率军斩杀于广宗。
参考资料
01,《资治通鉴》 卷第五十八
02,张角.中国大百科全书
03,黄巾起义 重创东汉
04,王昊哲. 《从政教关系视角比较黄巾起义和方腊起义》
05,北史卷十九 列傳第七
06,李向昇 . 《作为叙事动力的异人书写:以的 超自然人物为中心》
07,石弘. 《本为拯民始造反,却当贼寇骂到今——论张角》
08,三国演义
09,黄巾起义
10,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11,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12,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13,卿希泰主编. 《中国道教史(第一卷)》
14,卿希泰主编. 《中国道教史(第一卷)》
15,田昌五. 《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
16,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第四卷上)》
17,刘旭初 . 《论黄巾起义与太平道》
18,董琳. 《从“宗教四要素”论太平道的历史承启》
19,朱永清 . 《太平道裂:黄巾之变的内在理路》
20,後漢書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21,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天书阁
22,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天书阁
23,刘烨主编.论道,道教入门600讲
24,太平道和天师道.武当师行太极道院
25,《三国志》 吴书 孙破虏讨逆传
26,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天书阁
27,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天书阁
28,太平道.中国大百科全书
29,黄巾起义.邢台市人民政府
30,《三国志》 魏书 二公孙陶四张传
31,王珊 ; 李紫娟 . 太平道乐: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四川戏剧
32,陈文安. 早期道教经韵授度体系研究
33,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34,左金众. 《东汉中后期太平道在河北地区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