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巂郡~古代中国的郡级行政区划

首页标题    汉朝    汉朝之东汉    越巂郡~古代中国的郡级行政区划






越巂郡



 

        越巂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郡级行政区划之一

       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越巂郡(其中“巂”的读音存在两种说法,一为suǐ,另一说为xī),又被称为越嶲郡、越隽郡。它设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当时是随着邛都国的开辟而设置的。越巂郡的治所位于邛都县,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四川省西昌市东南部地区。 从地域范围来看,越巂郡的辖境十分广阔。它涵盖了现今云南省丽江市与绥江县之间的金沙江以东以及以西的祥云县和大姚县以北的部分区域,并且还包含了四川省木里县、石棉县、甘洛县、雷波县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西汉后期的时候,越巂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管辖之下。到了王莽时期,越巂郡被改称为集巂。后来在梁朝时设置了巂州。隋唐两个朝代曾经两度恢复越巂郡这一旧称。然而到了唐朝末年,这片土地逐渐被纳入了南诏的版图之中。 越巂郡作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也留下了众多值得探究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郡名起源

        越巂这一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巂原为西南夷的一个部落。“(邛都)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巂、昆明。当地居民编发,随畜移徙,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没有明确的君长统治,这片区域方圆可达数千里。”据《汉书·地理志》中关于越巂郡的记载,应劭注释道:“因为邛都国曾有巂水,‘越巂’之名意为越过此水,象征着繁荣昌盛。” 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朝廷以邛都国之地设立了越巂郡。“越巂”这个名字的含义在于表明该郡是跨越了巂水而设立的,因此得名越巂郡。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越巂郡的命名不仅体现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特点,更蕴含着对这片土地发展和繁荣的美好期许。随着岁月的流转,越巂这个古老的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之一。


【历史沿革】

汉代时期

      越巂郡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历史发展脉络。特别是在汉成帝元延、绥和年间(约公元前8年),越巂郡的行政建制达到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阶段。当时,该郡共管辖十五个县(道),分别是邛都县、遂久县、灵关道、台登县、定莋县(作为都尉治所)、会无县、莋秦县、大莋县、姑复县、三绛县、苏示县、阑县、卑水县、灊街县以及青蛉县。 根据史料记载,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越巂郡内的人口规模已相当可观,共有61208户人家,总人口数达到408405人。其辖地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乐山市和雅安市的西南部,以及攀枝花市的部分区域。此外,越巂郡的影响还延伸至云南省境内,覆盖丽江市以及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 进入东汉前期后,行政区域有所调整,灊街县被撤销。然而到了汉末时期,又重新设置了灊街县。有一种说法认为,在东汉末年,为了简化行政管理,曾将大莋县与灵关道合并撤销。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对于地方行政区划不断优化调整的历史进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

          蜀汉在越巂郡南部、益州郡西部以及永昌郡东部划分出多个县,设立了云南郡。这一行政区划设置被后来的晋朝和宋朝所沿用。到了南齐时期,越巂郡被废止。梁朝时设立了巂州。梁朝末年,西魏攻占了梁朝的益州和宁州。北周则设置了严州。

 

 隋唐

       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隋朝开皇六年(586年),严州被改名为西宁州;开皇十八年又改为巂州。大业三年(607年),巂州再次更名为越巂郡,并管辖六个县,郡治设在越巂县。根据记载,在大业五年时,越巂郡共有7448户人家。

         在隋朝大业年间,越巂郡下辖的六县具体为:邛都县、台登县、会无县、安定县、苏祁县、定阳县。这些县共同构成了当时越巂郡的主要行政区域,体现了这一地区在隋唐时期的行政管理和人口分布情况。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原越巂郡被改为巂州,其管辖范围包括越巂、邛部、可泉、苏祁和台登等地。次年,即武德二年,增设了昆明县。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从雅州划入阳山、汉源两县,使巂州的行政区域进一步扩大。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设立了和集县,继续完善地方治理结构。到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巂州再次更名为越巂郡;然而仅仅过了几年,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恢复为巂州。 在唐朝末期,这一地区逐渐纳入南诏国的版图,并成为会川都督府的一部分。天宝末年时,越巂郡所辖的县份主要包括:越巂、邛部、可泉、苏祁、台登、昆明、阳山、汉源以及和集等县,这些县共同构成了当时越巂郡重要的行政区划,见证了该地区在唐代政治变迁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历程。

 

唐朝之后

         这片土地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宋代时期,此地归属大理国管辖,并设立了建昌府,这一设置标志着该地区行政管理的进一步规范。 到了元代,这一区域的行政划分更加细化和复杂。它分别隶属于建昌路、丽江路、德昌路、会川路以及姚安路,而这些路则统一归属于云南行省管辖。这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力度有所增强。 明代时,这里又有了新的变化,设立了四川行都司以加强军事防御,同时设置了永宁府和丽江府来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为了巩固边疆安全,在现今的越西县位置特别设立了越巂卫,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一地区的军事控制和行政管理。 清代继续沿用并调整了前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将这一带分属给四川省的宁远府和云南省的永北直隶厅及丽江府。其中,在清代还专门设立了越巂厅,体现了对该地区持续的关注与管理。 进入民国时期后,原越巂厅被改为越巂县,以适应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便于管理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越巂县更名为越西县,一直沿用至今。这一系列的变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对这片土地的不同治理策略和发展规划。

 
【其他阅读】
=======
2025年2月16日 02:0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