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侧、征贰发起的起义(交趾,公元40年)

首页标题    其它国家    越南    征侧、征贰发起的起义(交趾,公元40年)






二征起义




征侧、征贰起义

       二征起义(越南语:Khởi nghĩa Hai Bà Trưng)是公元1世纪发生在东汉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区)的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起义。这场起义由两位杰出的女性领袖——征侧与她的妹妹征贰领导,她们的名字在越南历史上熠熠生辉。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的女子征侧与其妹征贰毅然决定起兵反抗东汉王朝在当地施行的统治政策。她们迅速攻占了交趾郡,并得到了周边九真郡、日南郡和合浦郡民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随着声势日益壮大,二征姐妹聚集起十万大军,连续攻克了65座城池,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号召力。随后,征侧自立为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定都于麊泠,史称“征女王”(越南语:Trưng Nữ Vương)。

     这一时期被视作越南历史上一段短暂而辉煌的独立时期。 然而,建武十七年(41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意识到事态严重,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讨伐。经过两年多的激烈战斗,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最终击败了二征姐妹,并将她们的遗体送至东汉京师洛阳。 二征起义不仅是东汉初期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女性建立政权的重要事件。尽管起义地点位于今天的越南境内,但当时交趾郡仍属东汉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起义之一。

     二征起义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压迫的勇敢反抗精神,更彰显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故事。


起义背景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政权,将越南正式纳入中国王朝的版图。根据《水经注》卷三十七记载,当时对南越国采取的是“从其俗而治”的政策,仅派遣两位使者进行象征性的管理。西汉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三个郡县,但这些郡县被列为“初郡”,当地的雒侯、雒将仍然按照旧制管理民众,并且不需要缴纳赋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逐渐成为正式的郡县,不再被视为“初郡”。封建王朝开始派遣地方官员直接管理这些地区的政务,掌握郡级政权,统治当地人民,并逐步开始征收赋税。这种政策的变化使得原有的氏族部落制度面临崩溃的危机,雒侯、雒将也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地位,与中央王朝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同时,一些地方官吏的残暴和贪污行为进一步激化了封建统治者与雒侯、雒将以及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最终,在公元40年,泠县雒将之女征侧、征贰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史称“二征起义”。这场起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性,也展现了当地人民反抗压迫的决心。


起义过程

          征侧(越南语:Trưng Trắc)和征贰(越南语:Trưng Nhị)两姐妹是峰州麋泠县雒将的女儿。其中,征侧嫁给了朱鸢县的一位雒将之子诗(也有说法认为是诗索)。在公元40年时,交趾太守苏定因罪处死了征侧的丈夫,并且对当地民众施以严苛的法律制度进行统治,这使得征侧与妹妹征贰决定奋起反抗。 她们迅速组织力量举兵叛乱,成功攻陷了郡城,迫使苏定逃往南海避难。二征姐妹的义举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加入到起义军的行列中来。短短时间内,这支反抗势力连续攻克了六十五座城池,征侧也在麋泠县自立为王,成为了当时这片土地上的领袖人物。 然而,东汉朝廷并未坐视不理。公元41年,东汉派遣了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前来平叛。经过数年的激烈战斗,在建武十九年(即公元43年),二征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两位英勇的女性也在这场战争中牺牲。 这次起义之后,东汉加强了对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位于今天的越南境内)的控制力度。他们废除了原有的雒候、雒将制度——这是一种基于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并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封建化进程的新政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二征起义被认为是这一地区步入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政权形式,同时也开启了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篇章。


起义规模

         根据史书记载,征侧起义的兵力规模相当庞大。《后汉书·马援传》中提到,在公元40年(东汉建武十八年)春天,马援率领军队到达浪泊地区,与起义军交战并取得胜利。这场战役中,仅浪泊一地就斩杀数千名起义军士兵,并有超过一万多人投降。随后,马援又多次击败起义军,“贼遂散走”,这表明在这些战斗中,还有更多起义军士兵被击溃或逃散。 此外,《后汉书·马援传》还记载了马援率领两千多艘大小楼船和两万多名战士,进攻九真地区的征侧余党都羊等部。从无功县一路打到居风县,共斩获五千余人。而在《后汉书·刘隆传》中,则记录了刘隆在禁溪口之战中的战绩:他击败了起义军,俘获了征贰,斩首千余人,同时有两万余人投降。由此可见,起义军不仅拥有数量可观的正规武装力量,还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水经注》卷三十七也提供了进一步的信息。该书记载,马援南下进入九真地区后,继续追剿起义军残部。他分兵进入余发和无编两地,迫使当地首领朱伯弃城而逃,躲入深山老林。这一行动再次证明了起义军势力范围之广及其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据《水经注》卷三十七记载,征侧在攻占65座城池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在面对益州守军时,由于对方使用了涂有毒药的箭矢,使得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综合以上史料分析,可以推测出征侧起义最鼎盛时期所拥有的兵力至少达到了七八万人,甚至可能超过十万人。考虑到战争过程中不断有人员伤亡、逃亡以及小规模战斗的影响,这一估计是相对合理的。

         这也反映出当时这场起义对东汉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彰显了起义军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他阅读】
=======
2025年1月6日 23:3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