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楚~东晋后期桓玄建立的割据政权(403年--405年)

首页标题    晋朝    东晋起义    桓楚~东晋后期桓玄建立的割据政权(403年--405年)






桓楚



桓楚(403年405年)是东晋时期桓玄建立的政权,史界称之为桓楚。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

中文名:楚国
外文名:Chu Dynasty
别名:桓楚

开创者:桓玄
皇帝桓玄,桓谦,桓振,桓石绥 

年号:

1.大亨(东晋)(402年三月建元.)

2.永始(403年12月-404年5月)

3.天康(404年-405年)
时间范围:403年 至 405年
主要城市:谯郡、广陵郡、庐江郡等
货币:通宝
主要民族:汉族
国土面积:147.7万平方公里(403年)
都城建康(今南京)、江陵(今荆州)
语种:中原官话


概述

         楚国,这一存在于公元403年至405年间的短暂政权,是在东晋时期由桓玄所建立的。在历史学界中,这一政权通常被称为“桓楚”。桓楚的建立者桓玄凭借自身的实力与权谋,在短时间内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这个政权的存续时间极为短暂,仅仅维持了不到三年便走向了灭亡。 随着桓玄的去世,表面上看,皇权似乎重新归还给了东晋皇帝,恢复了东晋的正统统治。但实际上,在此之后,桓玄的余党并未完全放弃对权力的争夺。其中,桓谦、桓振以及桓石绥等人相继称帝,试图延续桓氏家族的统治影响力。尽管如此,这些努力终究未能改变桓楚政权迅速衰亡的命运,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注脚。

 


【国号来源】

        晋安帝大亨二年,即公元403年,桓玄接受晋朝禅让,正式称帝。由于桓玄的封地在楚国,因此他将新建立的政权国号定为“楚”,并将都城设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这一时期所建立的政权,因为其皇帝姓氏为“桓”,历史上也常被称为“桓楚”。桓楚政权的建立,使东晋王朝的统治暂时中断一年,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


【历史脉络】
划地为王

       大亨元年,即公元403年,桓玄被朝廷任命为大将军。当时,他上书请求率领军队北伐后秦,然而不久之后,他又暗示朝廷下达诏书,阻止此次北伐行动。实际上,桓玄本身对北伐并无太大兴趣,因此便以尊重诏命的姿态停止了相关计划。 同年,桓玄的弟弟桓伟去世。按照惯例,桓玄应当遵循严格的丧礼制度。然而,他却简化了礼仪,在脱下丧服之后不久便恢复娱乐活动。桓伟一直以来都是桓玄所倚重的心腹之人,他的去世使桓玄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持者,从而让桓玄的处境变得孤立而危险。这种情况下,桓玄的不臣之心逐渐显露出来。

         同时,由于他在处理桓伟丧事上的不当行为,全国上下对其产生了不满情绪。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桓玄开始加快篡位的步伐。 在此期间,桓玄的亲信殷仲文和卞范之也不断劝说他尽早夺取皇位。甚至,他们已经暗中准备好了朝廷加授桓玄九锡的诏命和册命文书。桓玄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提拔了桓谦、王谧和桓修等亲信,并要求朝廷任命自己为相国。此外,他还划定了南郡、南平郡、天门郡、零陵郡、营阳郡、桂阳郡、衡阳郡、义阳郡以及建平郡这十个郡作为封地,自封为楚王,同时接受九锡之礼,并设立楚国的官职体系。 随后,桓玄主动辞去了平西将军和豫州刺史的职务,将其下属官员全部并入相国府,以此进一步集中权力,为未来的篡位行动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桓玄正在有条不紊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政权框架。


篡位称帝
        大亨元年(公元403年)十一月,桓玄进一步巩固其权力地位,将自己的冠冕规格提升至与皇帝同等的十二旒,并且加封车马仪仗和乐器等象征皇权的礼制。同时,他将楚王妃册立为皇后,楚国世子则被立为太子。至此,桓玄在形式上已完全具备了称帝的准备。 同年十一月十八日,桓玄指使心腹卞范之撰写了一份禅让诏书,并强迫临川王司马宝逼迫晋安帝亲自抄写这份诏书,以示“自愿”退位。到了二十一日,由兼任太保、司徒的王谧手持玺绶,正式将晋安帝的皇位禅让给桓玄。随后,晋安帝被迁往永安宫居住,而晋朝历代帝王的神主牌位也被迁至琅琊国供奉。

        不久之后,百官前往姑孰劝进,桓玄假意推辞了一番,但在官员们的再三请求下,最终于十二月三日正式登基称帝,建立新朝,改年号为“永始”。同时,桓玄将晋安帝降封为平固王,并将其迁往寻阳安置。 然而,桓玄篡位后并未励精图治,反而骄奢淫逸、荒废朝政。他沉迷于游猎玩乐,甚至通宵达旦地享受声色犬马的生活。即使是在其兄长桓伟下葬的日子里,桓玄也只是白天敷衍地哭丧一番,到了夜晚便迫不及待地外出游玩。更有甚者,有时他会一日之内多次出游,全然不顾及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 此外,桓玄性格急躁,对下属的要求极为苛刻。每次召见时,他都要求对方迅速到达,以至于当值官员不得不在省门前拴好马匹随时待命。这种做法使得宫廷内一片嘈杂混乱,早已失去了作为朝廷应有的庄重与肃穆。不仅如此,桓玄还大兴土木,耗费巨资修建宫殿,并打造了一辆可容纳三十人的巨型乘舆。这些奢侈行为不仅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也让百姓更加困苦不堪,民心渐失。 面对桓玄的暴政,北府军旧将刘裕、何无忌与刘毅等人决定联合起来,发动义兵讨伐桓玄。他们以匡扶晋室为名,号召天下志士共同反抗桓玄的统治。此举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掀开了东晋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半年亡国
          404年二月,在经过周密的计划与部署之后,刘裕联合北府兵的多位将领,如刘毅、何无忌、刘昶、刘道规以及诸葛长民等人,正式举兵起义。他们首先成功占领了京口,并在此地斩杀了徐州刺史桓修。随后,军队迅速进攻广陵,青州刺史桓弘也在战斗中被杀。紧接着,刘裕率领部队一路向建康挺进,在行军途中又击毙了前来阻击的著名猛将吴甫之和皇甫敷。 桓玄得知这两名重要将领被杀的消息后,惊恐万分,几乎失去了理智。他急忙召集一些方士,希望通过巫术来对抗刘裕的攻势。

          然而,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于是向众臣僚询问:“朕会失败吗?”曹靖之无奈地回答说:“上天震怒,百姓怨恨,我实在感到十分恐惧。”桓玄听后更加焦急,命令桓谦和卞范之率领两万大军出城迎敌。然而,刘裕所率领的军队奋勇作战,桓谦的部队瞬间溃败。当这一消息传到桓玄耳中时,他慌不择路,带着儿子桓升、侄子桓浚以及数千亲信,从南掖门仓皇逃离建康。 在逃亡的路上,桓玄遇到了参军胡藩,胡藩劝他组织兵力进行抵抗,但桓玄却一言不发,只是用马鞭指向天空,仿佛在诉说着“这是天意让我灭亡”。随后,他策马狂奔,直奔石头城,并乘船沿长江向西逃窜。一路上,桓玄及其随行人员饱受饥饿之苦,有时甚至整天都吃不上一顿饭。每当有人送来粗粮时,桓玄都无法下咽。而他年幼的儿子桓升则在他的胸前背后用力按摩,试图缓解父亲的痛苦。看到这一幕,桓玄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桓玄一行人最终逃到了寻阳,江州刺史郭昶之为他们提供了武器装备和兵马支持,这才让桓玄稍微松了一口气。

         然而,他并未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抵御刘裕之上,而是挟持晋安帝继续向西方逃窜。在这段逃亡的过程中,桓玄竟然亲自撰写起居注,详细记录自己如何策划抵御刘裕的全过程。他在文中大肆吹嘘自己的谋略毫无疏漏,只是因为众将未能遵循指挥,才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他还试图推卸责任,声称这一切并非是用兵的过错云云。桓玄全神贯注于著述之中,却完全忽略了当前严峻的御敌形势。待起居注完成后,他命人将其内容宣示给四方,以图挽回自己的声望。
        四月,桓玄一行人在战败后仓皇逃至江陵。荆州刺史桓石康将他们迎入营帐暂作休整。然而,桓玄刚喘过一口气,便立即着手重新建立自己的权威。他在城南搭建帐篷作为临时宫室,并重新设置百官体系,任命卞范之为尚书仆射。同时,为了在大败之后重振个人威望,震慑百官将士,他开始大肆施行刑罚。 面对大臣殷仲文的极力劝谏,桓玄却怒气冲冲地回应道:“汉高祖、魏武帝用兵时也曾多次遭遇失败,这不过是将领们的过失罢了。如今天文显示对我不利,所以我才决定将都城迁回荆楚之地。然而,那些愚昧的小人却妄加议论,制造是非。此时正应该采取强硬手段,怎能施行宽松政策?”尽管如此,在得知桓玄流亡的消息后,荆州各郡的太守们仍有人选择献媚取宠,纷纷派人上表问候起居。但桓玄一概不接受这些恭维,而是命令他们重新上表,以庆贺新都的迁徙。 荆楚毕竟是桓玄的老巢。不出一个月,他就成功收集了两万兵众以及大量楼船和器械,再次恢复了信心。他自负地对身边的人说道:“你们都是从显赫仕途上追随我的。不久之后,京都那帮窃权盗位之人必将向我谢罪。到那时,你们凯旋进入石头城,这种荣耀与成为神仙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然而,正当桓玄得意之时,刘裕派遣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率军追击至湓口。

         在桑落洲一战中,江州刺史郭昶之、游击将军何澹之、江夏太守桓道恭等人惨败,刘裕军队随即进军寻阳。寻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上可控制荆楚,下可制约建康,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因此双方必争无疑。 五月,桓玄从江陵紧急率领舟师东下,双方在武昌附近的峥嵘州展开激战。桓玄所率领的数万将士对阵对方不足万人的部队,但他却始终担心会吃败仗,甚至在座舰旁边停泊了几艘快船以备撤退。这种心态导致全军毫无斗志。刘毅抓住战机,乘风纵火,奋勇出击,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桓玄见状,命人烧毁辎重,连夜狼狈而逃。 桓玄再次逃回江陵城,但众人见局势已无可挽回,人心惶惶,令行不通,城内陷入一片混乱。走投无路之下,桓玄计划逃往汉中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一天深夜,他收拾妥当后,率领数百名亲近心腹骑马出城西逃。然而,刚刚到达城门,黑暗中便有左右挥刀向他砍去,虽未砍中,却引发了一阵大乱。左右心腹互相砍杀,死尸横陈于路。桓玄惊魂未定,勉强逃到船上。

       恰在此时,益州刺史毛璩派其从孙毛佑之、参军费恬率领二百人护送弟弟毛璠的灵柩前来江陵安葬。毛璩之侄毛修之时任桓玄屯骑校尉,趁机骗诱桓玄前往蜀地。桓玄无计可施,只好同意。船只行驶至江陵城西的枚回洲时,毛佑之与费恬突然开弓放箭,箭矢如雨般射向桓玄。幸臣丁仙期、万盖等人急忙用身体挡住箭矢,最终全部被射死,而桓玄仅受轻伤。 益州都护冯迁随即抽刀砍来,桓玄慌忙从头上拔下一枚玉导递给他,惊恐地质问:“你是什么人?竟敢杀害天子!”冯迁冷笑道:“我就是杀天子的贼罢了!”话音未落,手起刀落,桓玄人头坠地。与此同时,桓石康、桓修等人也被处决,桓升则被抓获,随后在江陵城斩首。至此,桓玄及其势力彻底覆灭。


余部斗争
     桓玄篡夺东晋政权,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走向了尾声。这一短暂的政权最终被刘裕所推翻。桓玄自称帝位开始,直至兵败逃亡,总共历时八十天;而从他登上帝位到最终被杀,前后也不过短短半年时间,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 尽管桓玄本人已经陨落,但他的堂兄桓谦、桓石绥等人依然顽强地坚持抗争,试图延续桓氏的力量。这场斗争持续了五六年之久,直到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桓氏家族的反抗才彻底宣告失败,桓氏一门也由此走向全面覆灭。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东晋末年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也凸显了门阀士族在权力更迭中的挣扎与没落。桓玄的昙花一现和桓氏家族的最终覆灭。

       桓玄身死之后,刘裕迅速掌控局势,拥立晋安帝重新复辟晋朝。这一举措不仅恢复了晋朝的统治秩序,也使得刘裕逐渐掌握了朝廷的核心权力,成为新一代的权臣。在此之后的16年时间里,刘裕通过一系列精心布局与稳固政局的措施,不断强化自身的地位。最终,在公元420年,刘裕废黜晋恭帝,正式建立刘宋帝国,宣告东晋王朝的彻底终结。这一历史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同时也开启了刘宋政权的新篇章。

【君主世系】
【一】
庙号:太祖(桓玄追谥)
谥号:宣武皇帝(桓玄追谥)
名讳:桓温
年号:
陵墓:永崇陵
 
【二】
庙号:
谥号:武悼皇帝
名讳:桓玄

年号:

大亨(402年三月-403年十月)

建始(403年十一月--)

永始,403年12月-404年5月
陵墓:

 
【三】
庙号:
谥号:天康帝
名讳:桓谦
年号:天康,404年-405年
陵墓:
 
【四】
庙号:
谥号:少帝
名讳:桓振
年号:405年
陵墓:
 
【五】
庙号:
谥号:末帝
名讳:桓石绥
年号:405年
陵墓:
 
桓荣~东汉初年名儒、大臣
【亲属成员】
儿子
桓雍,早逝。
桓郁,字仲恩,桓荣少子,世袭桓荣关内侯爵位,官至太常。
孙子
桓普,桓郁长子,世袭关内侯爵位,爵位传至其曾孙,封国世系断绝。
桓延,桓郁二子。
桓焉,字叔元,桓郁三子,能世传家学,官至太傅、太尉。
桓俊,桓郁四子。
桓酆,桓郁五子。
桓良,桓郁六子,官至龙舒侯相。
曾孙
桓衡,桓焉长子,早逝。
桓顺,桓焉中子。
桓麟,字元凤,桓酆之子  ,官至许县令。
桓鸾,字始春,桓良之子,官至议郎。
玄孙
桓典,字公雅,桓顺之子,官至光禄勋,封关内侯。
桓晔,字文林,一名严,桓鸾之子,不仕。
桓彬,字彦林,桓麟之子(一作桓焉兄长之子 ),官至尚书郎。
八世孙
桓颢,官至郎中。
九世孙
桓彝,字茂伦,东晋时官至宣城内史,封万宁县男,追赠太常,谥号简。 其子即为东晋权臣桓温,家族为东晋世族谯国桓氏。

 

桓彝~东晋时官至宣城内史


【家族成员】

父亲:桓颢
妻子:孔宪,临贺太夫人
(子女)
桓温:长子,南康公主驸马,丞相,之后改封南郡公,子桓玄追封楚宣武帝
桓云:次子
桓豁:三子
桓秘:四子
桓冲:五子

 

 


桓温~东晋宰相、权臣

【家庭成员】
父亲:桓彝,东晋宣城内史,苏峻之乱时因反抗苏峻而遇害。
母亲:孔宪,追赠临贺太夫人。
妻妾
司马兴男,晋明帝之女,封号南康公主。
李氏,李势之女(一说为妹),桓温平蜀后纳为妾室。
马氏,桓玄生母,后被追赠为豫章公太夫人。
兄弟
根据《晋书·桓彝传》记载,桓温是桓彝长子,有四个弟弟。
桓云,官至建武将军、江州刺史、都督司豫二州军事,袭封万宁县男。
桓豁,官至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监荆扬雍宁益交广七州诸军事。 
桓秘,官至中领军,曾与侄子桓熙、桓济谋杀桓冲,事败后被家族废弃。
桓冲,官至侍中、车骑将军、荆州刺史,都督江荆等七州三郡诸军事,封丰城县公。
(子女)
儿子
根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生有六子。
1.桓熙,南郡公世子,与桓济、桓秘谋杀桓冲,失败后被徙至长沙。
2.桓济,封临贺县公,与桓熙、桓秘谋杀桓冲,失败后被徙至长沙。
3.桓歆,封临贺郡公。
4.桓祎。
5.桓伟,官至安西将军、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使持节督荆益宁秦梁五州诸军事,封西昌侯。
6.桓玄,袭爵南郡公,官至相国。后篡位建立桓楚,最终被刘裕所主持的讨伐军击杀。
女儿
桓温的女儿见诸史册的有三人:
桓伯子,嫁王恺(出身太原王氏,王坦之之子)。 
桓氏,嫁王敬弘(出身琅琊王氏,晋陵太守王茂之之子)。
桓氏,嫁殷仲文(出身陈郡殷氏,吴兴太守殷康之子)。

 
【其他阅读】
=======
2023年8月27日 20:4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