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郡(一作交阯郡),中国汉朝西汉至唐朝的郡的名称
交趾郡(越南)
交趾郡,越南语称为Giao Chỉ quận,在历史上也被称为交阯郡。
这是从中国汉朝的西汉时期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其地理位置处于现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 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古代,交趾郡是中国南方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政治上的一个行政单位,也是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随着时间的推移,交趾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并最终实现了独立。 尽管后来交趾脱离了中国的直接管辖,但在中国以及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传承中,“交趾”或“交阯”依然是指代这一地区的常用名称。这种称呼不仅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性,也体现了该地区在区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宋时期,中国的皇帝还曾授予统治越南北部的丁朝(Nhà Đinh)和李朝(Nhà Lý)君主“交趾郡王”的封号,这表明即使在交趾实现独立之后,它与中国之间的联系仍然紧密,双方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 总之,交趾郡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纽带,在历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
沿革
在南越国时期,赵佗发兵攻破了统治越南北部的安阳王,并设立了交阯、九真两个郡,同时派遣两位使者管理这两个郡的事务。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南越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也促进了当地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 公元前111年,西汉灭亡南越国,在原南越国的领土上设置了九个郡,其中交趾郡下辖羸娄县、安定县、苟屚县、麊泠县、曲昜县、北带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和朱觏县等十个县,治所设在羸娄。交趾郡隶属于交趾刺史部管辖。到了东汉时期,交趾郡的治所迁移到了龙编。 东汉末期至东吴初期,交州太守士燮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士燮担任交趾郡太守长达40多年,在他的治理下,所辖郡内的秩序非常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担任交州刺史。当步骘到达时,士燮率领众兄弟表示服从节度,归降孙氏,随后士燮被升迁为卫将军,并被封为龙编侯。 进入南朝时期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交趾郡的设置也发生了一定改变。直到隋朝灭掉南朝陈之后,又重新设置了交趾郡,下辖九个县,郡治设立在交阯县。 唐代时,废除了交趾郡的建制,其故地归属于交州总管府管辖,而交阯县则成为交州的州治所在地。 宋代以后,原有的交趾郡建制全部被废除,其旧址位于今天的越南东京地区(即现在的河内)。这一系列的历史变迁见证了该地区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
名称由来
“交趾”这一名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根据史书记载,在古代礼仪制度中,交趾地区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据《礼王制》记载,颛顼时期对于南方地区的记录中提到此地名为“址”。唐代著名学者杜佑在其著作中解释道: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当地居民的脚部特征较为特殊,他们的大脚趾较为宽阔,当双脚并立时,脚趾呈现出交叉的状态,因此得名“交趾”。 这一名称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地理人文的观察与认知,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它见证了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是研究古代南方民族文化和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之一。
历史事件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二月,向来臣服于中原王朝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区)爆发了叛乱。交趾女子征侧(Trung Trac),因其丈夫被交趾郡太守苏定杀害,心中满是愤恨,于是起兵反抗。她的妹妹征贰(Trung Nhi)也积极响应号召,姐妹二人共同领导起这场叛乱。 在当时,征侧和征贰所带领的叛军得到了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夷人的广泛支持。征侧自立为王,号称“征王”,并以麋泠县为都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面对这一局势,东汉光武帝迅速做出反应,下令长沙、合浦、交趾三郡制造舟船和车辆,修筑道路,储备充足的军粮,积极准备平定叛乱的各项事宜。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四月,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此时的马援虽已年过半百,但依然老当益壮。他统领着八千汉军,并与交趾士兵汇合,组成了两万人的庞大军队,还配备了两千艘车船。这支强大的队伍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一路南下进攻交趾。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正月,马援大军沿着水路进军,深入到交趾的腹地。他们依山开道,历经千余里艰难险阻,终于直捣征侧和征贰的巢穴。在浪泊之战中,马援大军大获全胜,斩杀敌人数千人,俘虏万余人。战后,征侧与征贰仓皇而逃。刘隆率军紧追不舍,在禁谿口再次击败征侧叛军,斩首千余人,降者达二万余人,并成功俘获了征贰。最终,马援军在金溪将征侧擒获,二人被斩首示众,这场叛乱至此彻底平息。同年四月,征侧、征贰的首级被传送至洛阳。 然而,马援并没有因为胜利而急于班师回朝。为了确保当地局势的稳定,他继续率领军队向交趾南方前进,直至将所有参与叛乱的党羽全部清除干净。凯旋之前,马援还在当地竖立铜柱以表功绩,这些铜柱标志着汉朝疆域的最南端边界。铜柱共有四处:一处位于钦州之西作为东界;一处位于凭祥州南界;一处位于林邑北作为海界;一处位于林邑南作为山界。并且在铜柱上刻下了“铜柱折,交趾灭”的警示语句。
马援于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九月胜利归来。在征战过程中,他不仅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更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官。每到一地,他都会协助当地百姓疏浚渠道、治理城廓,还将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居民,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时传为佳话。马援也因此在当地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受到了众多百姓的热爱与推崇。回到东汉后,光武帝为表彰他的卓越战绩,特别封他为新息侯。